許多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對于臨摹問題都非常關注,因為臨摹是學習繪畫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,要掌握藝術技巧,就離不開臨摹。臨摹包含兩層意思,“臨”指的是對照原作寫或畫,可分為對臨、背臨和意臨三種。對臨是對照原作進行臨寫;背臨是將原作收起,憑記憶進行默寫;意臨則不拘泥于與原作相似,著重強調將原作中的筆墨章法與自己的創(chuàng)作風格相融合,形成二次創(chuàng)作,具有較強的創(chuàng)造性?!澳 敝傅氖怯帽〖埢蛲该鞑牧厦稍谠魃险罩鴮懟虍嫛Ec“臨”相比,“摹”的可發(fā)揮性相對較小,其創(chuàng)作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。
臨摹他人藝術作品,如果是為了個人學習或課堂教學目的,應屬于合理使用范圍,是法律允許的。但如果是出于銷售或以營利為目的,則容易構成非法復制的侵權行為。對于被臨摹的繪畫作品,是否享有版權分為兩種情況:如果被臨摹的作品是不享有著作權的,如古畫或超過版權保護期限的作品,任何人均可不受限制地臨摹復制,也可以把臨摹作品出售或作其他利用,但應注明“臨摹品”;如果被臨摹的作品有版權,如臨摹仍在世的藝術家的作品,就一定要在征得藝術家本人同意后,方可將臨摹作品出售、展覽。
實際上,臨摹是專門對藝術作品使用的一種方式?!吨鳈喾ā穼嵤┮院?,每一個藝術工作者都應具備一種意識:使用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,應先征求對方同意,并給予一定補償。如果在沒有征求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臨摹乃至牟利,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臨摹作品的版權
對于臨摹者對其臨摹作品是否享有版權的問題,筆者認為不可一概而論。有些臨摹作品可以享有版權。因為臨摹與抄襲他人文字作品的復制有很大不同,例如“意臨”在臨摹過程中就加入了臨摹者的創(chuàng)造性勞動。因此,在不損害原作者版權的前提下,取得原作作者(或其版權繼承人)許可而臨摹完成的作品,臨摹者對其臨摹品可以享有完整版權。
例如,目前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的油畫《開國大典》是我國著名畫家董希文的代表作,創(chuàng)作完成于1953年。由于歷史原因,董曾先后對該畫進行修改。1972年,根據(jù)需要,由中央美術學院(微博)的靳尚誼、趙域臨摹復制了《開國大典》。1979年,上海畫院的閻振鐸和上海電影學院的葉武林兩人,在靳、趙臨摹復制品上進行修改,恢復了《開國大典》的原貌。靳、趙、閻、葉對《開國大典》并不是單純的復制,而是在臨摹復制過程中滲透著自身對原作的理解,增加了新的創(chuàng)造性成分。因此,這四人與原作者董希文都應對《開國大典》臨摹復制品共同享有版權。
對超過版權保護期的作品進行臨摹所得到的臨摹作品,臨摹者也同樣享有自己獨立的、不受任何人限制的完整版權。例如,著名畫家常書鴻臨摹敦煌壁畫,將殘損的壁畫臨摹于紙上,需要投入再創(chuàng)作的勞動,形成新的作品。因此,他對自己的臨摹作品應享有版權。所以,臨摹并不一概等同于復制,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。
另外,無論哪種臨摹者,都無權禁止其他人對原作進行臨摹。例如,臨摹者靳尚誼等四人與常書鴻,只對其臨摹作品享有版權,但無權阻止他人直接對董希文《開國大典》原作和敦煌壁畫直接進行臨摹。